第二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
2021年7月5日至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以下简称“地区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世界中的区域和区域中的世界”,协办单位包括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与伊斯兰研究院、荷兰莱顿大学亚洲中心、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中东中心、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伊朗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等。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余名学者围绕各地区不同主题和全球公共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论坛开幕式在香山饭店举行,由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燕主持。地区研究院院长杨光教授、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Turki亲王、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先后致辞。
王希勤强调,地区研究应突破时间、空间和学科的限制。在时间上打开,去深入研究和理解对象国历史;在空间上打开,将研究对象国同区域和周边的连接考虑进来;在学科上要综合,不能只依托单一学科,应该多尝试学科交叉。区域模型应当是包括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整体模型,只有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思考,才能得到更加饱满的地区研究成果。此外,王希勤也对地区研究院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师生们致力于在差异中寻求共识,以学术为志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随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教授、牛津大学全球与地区研究院院长Timothy Power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普林斯顿大学近东系教授Bernard Haykel、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分别就“经济学视角下的地区研究”“地区研究的新范式”“历史学视角下的地区研究”“中东跨地区研究的挑战”“政治学视角下的地区研究”相关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7月5日下午至7月7日上午,包括欧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在内的六个地区研究分论坛和一个公共议题分论坛分别召开。与会学者就身份政治、殖民主义等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
分论坛结束后,第二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闭幕式于7月7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接待厅举行,由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靖主持。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庆安教授的主持下,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毕世鸿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郭洁副教授、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王旭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张昕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昊午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王锁劳副教授分别对本届论坛的讨论及成果做了总结发言。
地区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顾秉林院士对论坛做了总结。他说,论坛在立足于区域的同时也超越了区域,在立足于学科的同时跨越了学科,参会人员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一大批年轻的非常出色的中青年研究者,专注学问,立德立言,无问东西。他也提出,地区研究学者要在当地多交朋友,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地区研究学者也应积极推动地区研究学科的建设。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讲话中指出,清华地区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的地区研究也在迅速发展。彭刚强调,成为某一个国别或区域的专家很重要,但还需要对纵深的历史和广阔的世界抱有鲜活的感觉,能对专门领域之外更广泛的问题有足够的见识和判断。地区研究的学科建设有赖于地区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而最具有决定性的还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地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Tim Niblock则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未来论坛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本身的实践者,倾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思想带入讨论和论述的中心。
本届论坛共历时三天,与会学者跨越不同区域和学科的藩篱,突破空间限制,在线上线下开展了深入、开放、多元的讨论,在“世界中的区域和区域中的世界”这一主题下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清华地区研究论坛(Tsinghua Area Studies Forum)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发起。遵循学术自由、专业客观和平等自主的原则,该论坛致力于构筑一个交流思想、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国际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学术平台,促进各国学者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亚非拉等地区的变化、发展和问题根源,使亚非拉等地区学者具有更多的学术话语权,实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启发与共同发展。首届论坛已于2019年成功举行,主题为“开创应对亚非拉共同挑战的新路径”,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123位优秀学者,举办了24场分论坛,并最终出版了中英文集刊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