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计划”乡村振兴送课下乡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加宜完小劳动教育纪实

2023.06.01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小学,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小学,拥有完整的一至六年级学制,共计360名学生,加宜村小学因其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是当地最艰苦的学校之一。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后教育落后状况还需要改变。来自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的“石头计划”一直以来立足教育创新、教育公平,通过与加宜学校就新时期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沟通,开启了学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工作。本次石头计划团队为加宜村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立足当地特色,开拓学生视野是本次劳动教育实践教研的出发点。“石头计划”和学校教师一起联合投放了多个劳动创新教育实践单元。如:激光雕刻科技实践、传统植物染非遗实践、中国民间剪纸非遗实践等多层面的劳动实践内容。通过这种全新的劳动实践形式,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新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分组学习、多维思考等别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创新体验。

在激光雕刻劳动实践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图案,然后在激光雕刻机上实现自己的设计。实现了“科技就在眼前、实践就在咫尺“的近距离劳动实践体验。


非遗劳动实践课程,是本次专门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劳动教育的一次有意尝试,是挖掘本地特色、开发劳动脚本课程的基础性教研思考。

贵州是“植物的王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本地区蜡染等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植物染更是本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植物染劳动实践中,孩子们体验了多种植物染的形式。孩子们用天然植物制作染料,然后亲手将图案印在布料上,获得了丰富的多彩植物。

中国民间剪纸也是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的一种非遗文化。贵州也有自己的非遗剪纸。本次剪纸进入劳动课程,将这一艺术形式介绍给孩子们,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非遗剪纸课程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剪纸的历史和传承,创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

本次根据当地的苗银制作特色,还带来了首饰装饰的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孩子们在课程中了解了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通过劳动实践做出了自己喜爱的银饰装饰作品。非遗劳动实践课程的投放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   

通过这些劳动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贵州的自然和文化,掌握传统文化,又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加强环保意识。

加宜村小学的师生们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劳动实践机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创作出了各种别致的作品,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老师们也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这次劳动创新教育实践为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石头计划”未来也会继续和加宜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合作,开发新的劳动创新课程,继续给大山里的苗族孩子带去更多更有意思的创新教育。
本次劳动创新实践课程在教研上进行了多种创新尝试:
1、“多个环节”创新课程设置。激光切割、非遗剪纸、非遗植物染,多课堂联动,充分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
2、强化“延展课堂”。如在植物染方面,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植物染的基本原理,还亲自动手采摘植物,将课堂做了有效延展。
3、引入“劳动文创”概念。在非遗剪纸方面。如学生们通过热转印工具把剪纸图案印到白色的包包和T恤上。植物染实践中扎染扎染帽子、围巾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穿戴。激光雕刻劳动实践孩子们利用当地的竹子进行雕刻,了解了更多农作物深加工的技术。劳动与实践有效结合,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深远意义。劳动实践教育也将在为推动家乡文旅服务,在课程问卷调研中,孩子们都认为文创小礼品用来宣传自己的家乡非常有意义。

此次劳动创新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试点,不仅为加宜村的学生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的地方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这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教学合作携手教研,劳动实践创新发展。本次联合劳动创新实践教学展览只是劳动教学深入探索的开始, “石头计划”未来也将继续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深入合作,继续开展创新劳动教育实践送课下乡活动,加宜学校也将继续将劳动教育课程深入开展,让当地偏远地区的学生受益。